乐读:走近谷建芬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阅读成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这种阅读不仅仅指常规意义上语文学科内的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科本位的阅读,更指的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化的阅读。
课堂·乐读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在推进全学科阅读的过程中,课内,通过让学生听、唱、演等环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以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游子吟》为例)
1、聆听:欣赏导入,播放沙画《母爱无边》(背景音乐:《游子吟》的歌曲伴奏)
2、读词:引到学生说出表达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跟着歌曲伴奏,按节奏诵读歌词。
3、唱谱(歌):生学唱歌谱,随着音乐画一画旋律线;用“lu”模唱歌曲,师弹伴奏;听录音完整演唱歌曲,学生开口默唱;学生自主填入歌词演唱歌曲,老师弹奏钢琴辅助学生唱准音高,关注音准与节奏,认识波音记号;老师带领学生演唱,处理歌曲情感……
课外·阅读
课外,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真正的学习,对于知识不断探究、对于文化不断探寻……让孩子们对音乐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1、 了解谷建芬
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山东省威海,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现沈阳音乐学院),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在内地乐坛,提起谷建芬,可谓无人不知。谷建芬创作千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歌声与微笑》、《二十年后再相会》等作品整整影响了两代人。为什么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谷建芬,到了晚年又开始创作儿歌呢?因为当时的小孩子一开口,就唱老鼠爱大米。谷建芬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们想要天上的月亮,父母都会满足他们,但是,孩子们想唱属于自己的歌曲,却少得可怜。”2004年秋冬季节,时逢中央召开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会,国务委员吴仪见到谷建芬说:“要为孩子写一些歌。”
2、 走进《新学堂歌》
(1)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在那个年代,举国上下学子咏唱与孩童哼唱最多的,便是这种外曲新词的学堂乐歌。
(2)新学堂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传统古诗歌言简意赅,意境优美,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古典文化的优秀启蒙知识。谷建芬,这位中国音乐流行乐坛的泰斗,从70岁开始,历经10余载将50首优秀的古诗作品,谱写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又易学易唱的《新学堂歌》,歌曲动听的旋律让孩子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
读(唱)《新学堂歌》不是让孩子们熟悉一段旋律、背诵一篇古诗,而是让他们在歌唱中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由来与归属: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给孩童的歌也唱醒了大人,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担当起唤起中华文化大众觉醒的时代文艺角色。
感悟·悦读
教师进行教学引导,让孩子们感受到新学堂歌的魅力和趣味。新学堂歌不仅是一种歌唱文化形式,更是我们获取文化自信的源泉。对此,孩子们也有他们独特的感悟。
谷建芬的“新学堂歌”是唱给这个时代的,因为它让人们回想起时代对人们深切的文化与情感关怀,回想起时代早早埋在我们心底的民族文化之根,让我们在自我审视与自我反思中,找寻到我们真正得以在当下时代文化自信的源头。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