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这是个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每逢作文,学生总是无事可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遍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最重要的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不但要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
一、激发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兴趣,除了来自主观因素外,还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来获得。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一是语言。语言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媒体,有位名人说:“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说的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切莫小视语言的作用,要善于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二是插图或挂图。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还有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挂图,都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好材料,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置身其中,情随景生,表达的欲望就会随之而生发。三是录音、录像、电影、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这些集声、光、色、形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多方面,多感官地让学生获得刺激,教师可以恰当运用这些媒体,为创设作文情境服务。四是实物。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一种异常亲切的感受,它可以一下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从中激发作文的兴趣和欲望。
(二)开展作文竞赛,激发写作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大,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爱表现,好胜心强,这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作文教学应当顺应他们的心理,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质量。
二、引导观察,指导方法。
指导观察是使学生获得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得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尽管他们在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往往被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甚至对周围的大量的人、物、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如何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在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使他们做到观之有法,察之有序。例如:让学生写一处景物《校园一角》,虽然学生天天在学校学习,经常在校园活动,但由于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所以他们就很难具体说出校园里都种了些什么花,什么树;校园里都摆设了些什么等等。因此,学生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去写。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看一看,那些平时被他们忽略了的景物。
启发、引导学生将他们眼中看到的、想到的有顺序地说出来,写下来。因为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对校园有了真切形象的感知,所以再写作文时,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文章也写得生动感人。所以,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必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浓厚。
三、丰富生活,寓写与乐。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作文,更是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直接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范围比较狭窄,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么几件事,所以,作文源泉定然“枯竭”。这时,教师应主动帮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为他们贮存七彩的作文素材,使作文乐趣无穷。比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生活环境,开展一些各种名目的对会活动、班会、诗歌朗诵会、扳手腕比赛、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变“让我作文,我怕作文”的不良局面为“我要作文,我爱作文”的可喜局面。例如:我在班内开展了《扳手腕比赛》后,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纷纷发言,生动地描绘了参赛者的动作和情绪变化。在这浓郁的气氛下,教师再提出作文要求,因势利导,进行写法指导。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作文时就不再“头疼”了。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一切工作、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郭末若同志概括了大量史实,得出了“兴趣出天才”的科学结论,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无疑是很有启迪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作文心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欲望,才能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